地理方位
武汉市位于
江汉平原东部,长江中游与长江、
汉水交汇处。东经113°41′-115°05′,北纬29°58′-31°22′。东端在
新洲区柳河乡将军山,西端为
蔡甸区成功乡窑湾村,南端在
江夏区湖泗乡刘均堡村,北端至
黄陂区蔡店乡下段家田村。市区由隔江鼎立的武昌、汉口、汉阳三镇组成,通称
武汉三镇。周边与
湖北省黄州、
鄂州、
大冶、
咸宁、
嘉鱼、
洪湖、
仙桃、
汉川、
孝感、大悟、
红安、
麻城等12个市、县接壤,形似一只自西向东的彩蝶。在我国经济地理圈层中,武汉处于优越的中心位置,与
长沙、
郑州、
洛阳、
南昌、九江、
合肥、南京等大中城市相距700公里以内,与
京、
津、
沪、
穗(广州) 、
渝、
西安等特大城市均相距在1200公里左右。特快火车基本10小时左右都可到达
地形武汉地形以平原为主,兼有少量低山丘陵以及岗地。
分类 平坦平原 垄岗平原 丘陵 低山
百分比 39.25% 42.56% 12.32% 5.85%
平坦平原:位于长江、汉江及其支流两岸以及湖泊周围。是棉花和蔬菜产区。
垄岗平原:位于湖泊周围和丘陵向平原的过渡带,盛产水稻和鱼。
丘陵:分为三列,均被林木覆盖。
北列:分布在新洲区、黄陂区北部
中列:横穿城区
南列:分布在蔡甸区、江夏区北部
低山:主要分布在黄陂区和新洲区东北部,海拔在200米~500米以上。黄陂区和孝感市交界的双尖峰,海拔873米,是武汉最高点。
气候环境 武汉市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,雨量充沛、日照充足,四季分明。总体气候环境良好,近几年30年来,年均降雨量1269毫米,且多集中在6-8月。年均气温15.8℃-17.5℃,年无霜期一般为211天-272天,年日照总时数1810小时-2100小时。
水系武汉境内的长江、汉江、倒水河、滠水河和举水河等5条河流的水质均达到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,郊区县水质基本达到天然饮用水标准。以城区为中心,以长江为主干构成的庞大水网,保证了良好的森林植被以及生态环境。长江由汉南区进入武汉市,自西南向东北流,到天兴洲又折向
东南,在左岭附近又折向
东北,在新洲区大埠出境,流程150.5公里。长江武汉段水量大,年平均7100亿m3、汛期长、
水位变化显著。河道比较平直,但有丘陵逼近江岸,控制河道,使河道受约束,产生了天兴洲、白沙洲等淤积而成的沙洲。长江武汉城区最窄处位于武汉长江大桥下,宽1100米;最宽处位于青山镇,宽3880米。汉江从蔡甸区进入武汉市,在南岸咀注入长江,在武汉境内河道弯曲达22处。
国土面积 武汉市国土面积8467.11平方公里,为全省土地总面积的4.6%。武汉总属江汉平原,大部分地区在海拔50米以下,
黄陂、
新洲北部属中低丘陵地区,为大别山的绵延部分。河流水系由北部丘陵向南发展,注入长江。平原部分湖泊众多,地势低平,近代冲积层厚达30-50米,是很好的农耕地区。
自然资源和行政区划武汉市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,这在国内外大城市中不多见。一是充足的水资源。我市江河纵横,湖港交织,长江、汉水交汇于市境中央,且接纳南北支流入汇,众多大小湖泊镶嵌在大江两侧,形成湖沼水网。全市共有水域面积2205.06平方公里,占全市总面积的25.79%,居全国大城市之首。二是取之不尽的物产及生物资源。我市素有渔米之乡美誉,粮食作物,共240多个品种;经济作物,共50种;鱼类资源,共11目11科88种,水生动物,共有8目14科45种。三是丰富的矿产资源,我市现已发现38种矿藏,其中已探明储量的矿种有24种(不含地下水),占全省已探明储量矿种的30.38%。累计探明储量96125.65万吨,保有矿产储量79829.75万吨。非金属矿产资源十分丰富,主要有建筑材料用石英砂岩、砖瓦用粘土、制灰用灰岩、熔剂用灰岩和冶金用白云岩等,其中膨润土、冶金白云岩、玻璃石英砂岩的储量居全省首位,
石膏的储量规模居全省的第三位。全市已探明储量的矿产地数384处,其中大型矿产地有4处、中型矿产地有10处、小型矿产地有43处、矿点327处。
截止2003年底,武汉市辖江岸、
江汉、
硚口、汉阳、武昌、
青山、
洪山、
蔡甸、
江夏、黄陂、新洲、
东西湖、
汉南13个区。下辖108个街道办事处,21个镇,15个乡,群众组织3140个,其中社区居民委员会1107个,村民委员会2033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