游过杭州西湖的人,一定对白堤和苏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白堤相传为唐代诗人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筑(其实原来已有,称白沙堤),而苏堤则是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知杭州时所筑。为了纪念这两位曾为杭州人民造福的父母官,人们把他们所筑的西湖堤分别称为白公堤(俗称白堤和苏公堤(俗称苏堤)。
在武汉,也有几条以主持筑堤的官员命名的堤,那就是武昌的熊公堤和郭公堤、汉阳的郭公堤、汉口的袁公堤和张公堤。
据黎少岑《武汉今昔谈》载,在武昌城南有明兵部尚书、辽东经略、江夏人熊廷弼所筑的熊公堤。1612年(明万历四十年)熊由南直隶(今南京)督学任上被免职回乡,发起募捐,倡修堤闸,本人变卖家产捐款数千金,官商人等共捐资万金以上,修筑了武昌城至金口的堤段,故址为今武金堤。
武昌的郭公堤在宁湖(菱湖)湖心,自长街(今解放路)至新开路二里,都统制郭果所筑。(见同治《江夏县志》)
汉阳的郭公堤在东西月湖之间,即今汉阳文化宫立交桥至江汉桥一带,是1752年(清雍正二年)汉阳知府郭朝祚为方便交通所筑,堤两边月湖景色引人人胜,汉口仕女常挚侣渡河,来郭公堤上踏青,观赏湖景,有诗为证:
大河南岸郭堤悠,柳绿莎青三月头。人面赛花还赛雪,广藤轿子揭帘游。
相比起来汉口袁公堤与张公堤规模要大得多。袁公堤系1635年(明崇祯八年)汉阳府通判袁昌倡议修筑。上自桥口,下至堤口,约长11里,绕汉镇后面,以防后湖水溢。后居民渐集堤上,房屋栉次鳞比,成为街道,称为堤街,此街并非在汉口堡建后形成,道光初范锴著《汉口丛谈》时已有,且比较繁盛。堤外取土处成一深沟,汉水由桥口灌人,至堤口人江,称玉带河。
张公堤称后湖官堤。汉口后湖在春夏汛期。常常浸涝成灾,虽有袁公堤、汉口堡为之抵御,然只能保旧汉镇的安全。汉口开埠,中外互市以来,在今江汉路以下地方,租界和铁路仍受洪水威胁。1901年(清光绪二十七年)湖广总督张之洞拟筑长堤以防水患,但因经费短缺未成。1904年始饬江汉关道详细踏勘,纠工筑堤,长堤起自桥日皇经堂裕丰烷(当时称为铁路1号地方,为京汉铁路尽头),向北经长丰垸旧堤,至杜家湾东拐,向东北方向经姑嫂树、戴家山,至牛湖广福寺前堤角(当时称为铁路150号)止。全长30余里,堤外开辟引河,上通汉水,下达摄日,以排湖水。1905年春初步筑成,使后湖一带涸出田地10余万亩,泽国皆化为市廛,为汉口市区的扩展创造了有利条件。后时加培修。解放后利用堤顶修建公路,成为汉日外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除了以上以主持筑堤官员命名的古堤外,武汉还有几条著名的古堤:
花蕊堤,又称花堤,宋政和年间(1111—1118年)武昌知府陈邦和知县陈基主持修筑,主要防止湖水外溢和江水内侵,因宋元时代城南右隅有花蕊门,故名。故址在今平湖门至文昌门内,现尚有花堤街,是武昌最古老的堤防遗址。
万金堤,在武昌武胜门外(今大堤口一带),宋绍兴年间(1131—1162年)派军队修筑,堤上还建有压江亭,以镇风涛。据明武昌知府郭正域《武昌府重修江岸记》称: “万金堤,半在城内,居民栖止其上,为闾阎。”可见明代时此堤有一半已不起作用,到近代,更是半圮半没。
1607年(明万历三十五年),武昌遭到一次大水,城内半为波涛,舟行于市,损失巨大。经此次水患后,官府更重视城外堤防的作用,经知府张以廉请得朝廷同意,大修城堤,自王惠桥(今解放桥)沿江至阅兵楼(明代教场,在武胜门外),堤长1135丈,高、宽均在4尺以上,自王惠桥至洪庙无岸处,以青红石垒驳岸,高、宽一如城堤,又铸铁牛4头镇之。
武昌城南至金口原有的熊公堤,清道光年间湖广总督周天爵筑为大堤,但年久失修,仅有堤形可按,每年夏间必为江水灌人,数十万亩良田悉成湖荡,居民弃耕,生活极其困苦。武昌城北至青山,民间于长江春涨时筑土埂临时防水,但全不足恃,一经夏涨或春水稍大,便致漫淹,将沙湖、大小郭郑湖(今东湖)连成一气,自江岸抵磨山一带,一片汪洋。清末光绪年间,湖广总督张之洞和湖北巡抚端方利用湖北赈捐余款,力筹大修之举,以为一劳永逸之计。先修成红关至青山30里大堤,称武丰堤,为今武青堤前身。后修成白沙洲至金口 60里大堤,称武泰堤,即今武金堤前身。旧有石驳岸增筑加高,武胜门外未有驳岸处一律加修石驳岸。内湖之水,须有闸以资宣泄,旋在南北各修水闸一座,南边巡司河上称武泰闸,北边东湖出江口处间称武丰问。武昌两堤两闸的建设,保护了农业生产,方便了来往交通。
在汉阳,除了月湖上的三条堤——东头的杨柳堤(又名免溺堤,明正德初年知县蔡钦修筑)、中间的郭公堤和西头的龙灯堤(初名三搁石堤,清雍正年由一僧人捐修)外,沿江东门至南门一线有护城石堤一道,1738年(清乾隆三年)修建。在凤凰山与龟山之间则有永丰堤(又称为新丰堤),始筑于1612年(明万历四十年),当时是为了沟通月湖,后来有了郭公堤,它成为汉阳西门至汉口武显庙码头的重要通道。另在城外三里坡药王庙至沌口,有始建于1506年(明正德元年)的20余里长的拦江堤,屡毁屡建,至1827年(清道光六年)商人集资重修后,曾改名江永堤,以求江堤永安。
以上这些古堤防,不仅在修筑当时具有抵御洪水,便利交通的功能,而且经解放后不断维修加固,一部分至今仍在发挥防洪作用,大部分作为道路使用,方便了市郊的交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