时间:2007-12-11 来源:武汉网 作者:whw 我要纠错
由于地理环境和经济活动的关系,武汉地区人们很早就养成了户外“过早”的饮食习俗。武汉由汉口、汉阳、武昌三镇组成,汉口向来以商业繁华著称。早上,人们就要匆匆赶到集市,来不及在家用早餐,就在小吃店用餐。“过早”这一词汇最早出现在清代道光年间的《汉口竹枝词》中。直到今天,武汉人仍然保持了这一习俗,并且由于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,加之武汉三镇的特殊地理分布,人们工作、学习的场所与居住区距离的增大,这种“过早”的习俗呈增强的趋势。武汉的小吃店极为发达,大街小巷无处不在,生意兴隆,食客盈门。 武汉的早点不仅方便省时,而且花样丰富兼具南北风味。既有油条、面窝、烧梅、汤包、豆皮、热干面,也有牛肉线粉、炸酱面、豆丝、水饺、汤圆。干稀兼有,美味可口。
热干面是武汉人“过早”中特别喜爱的大众化食品,它便宜实惠,花上1块钱,就可以舒舒服服填饱肚子。据说,30年代初期,汉口长堤街有个名叫李包的人,在关帝庙一带卖凉粉和汤面。有一天,天很热,面没卖完,李包怕面发馊普变质,就把剩下的面条煮熟捞起来摊在案板上,不小心碰到了麻油壶,油泼在了面条上,李包索性把麻油拌合在面条里,然后将面条扇凉。第二天早上,李包将拌了麻油的熟面条在开水里烫几下,滤去水,放在碗里,加上葱花等佐料后,立刻香气四溢,人们争相购买,吃得津津有味。有人问李包卖的是什么面,李包顺口说“热干面”。此后热干面便渐渐成为武汉人“过早”不可缺少的一种食品。 武汉的热干面与山西的刀削面、两广的伊府面、四川的担担面、北方的炸酱面并称我国的五大名面。
三鲜豆皮是武汉人“过早”的另一种主要食品,也是武汉民间的一种传统小吃。早年间人们逢年过节时用绿豆、大米混合磨浆摊皮,包上糯米、肉丁,油煎后作为节日佳肴,后来成为寻常早点。豆皮制作过程中,要求“皮薄、浆清、火功正”,这样煎出的豆皮外脆内软、油而不腻。三鲜豆皮是以馅中有鲜肉、鲜蛋、鲜虾而得名。老通城的三鲜豆皮远近闻名,这里的三鲜豆皮不仅馅中有肉、蛋、虾仁,还有猪心、猪肚、冬菇、玉兰片、叉烧肉等,制馅讲究,煎制精细,煎好后油光闪亮,色黄味香。 面窝是武汉人“过早”常用品之一。面窝是一种以米粉为原料,加上葱花和面窝。据说为清光绪年间汉正街烧饼小贩所创制。面窝油炸后两面金黄、外酥内软、窝中脆,深受武汉人喜爱。
武汉早点食品丰富多样、经济实惠、味道可口。除了上面提到的豆皮、热干面、面窝外,还有四季美的汤包、谈炎记的水饺、老谦记的炒豆丝、田恒启的糊汤类粉等。 武汉人"过早"的吃相也很有趣:有的蹲着吃;有的站着吃;有的边走边吃;有的一家数口一块吃,吃完各奔东西。在街头、在候车处、在轮渡上,到处可见这种“过早”的武汉人。你也如此,我也如此,大家彼此彼此,并不觉得失“风度”。
户部巷早点一条街:长仅150米的户部巷,位于武昌自由路,其繁华的早点摊群20多年经久不衰。这条百年小巷在清朝因其毗邻藩台衙门而得名。这里有石婆婆的热干面、徐嫂子的鲜鱼糊汤粉、陈家的牛肉面、高氏夫妇的稀饭和煎饼、万氏夫妇的米酒等30多种特色小吃,较好的保留了武汉饮食文化的特色。
2003年9月19日,经过两个月的施工,户部巷早点一条重新开街。
标签:
神途 手机游戏app下载 男人加油站 币安app官网下载 币安app官网 虚拟手机号码 币安app官网下载 币安app官网下载 币安app官网下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