时间:2008-06-18 来源:武汉网 作者:whw 我要纠错
图为:古德寺独特的建筑风格
图为:归元寺游人很多
图为:洪山宝塔
图为:归元寺后370年历史的皂荚树
归元禅寺:武汉旅游“主菜”
一棵古皂荚树见证归元禅寺的前世今生。
归元禅寺藏经阁后方,有一棵已经370岁的古皂荚树,依然生机勃勃。皂荚树身上为雷电所刻下的道道“伤痕”,似乎印证了眼前这座古寺的历史沧桑。当归元禅寺发展成如今的“湖北首刹”,占地一百多亩,日游客量最高达20万人次时,寺院里旺盛的香火常常令皂荚树想起350年前的荒凉。
那是1658年,这棵青郁葱茏的皂荚树刚20岁,它和其他几百株树木一样,生长在一个叫翠微峰的小山丘上。它对当时的情景记忆犹新:东边有个翠微亭,南边有个大池塘,塘边就是“芳草萋萋”的鹦鹉洲,野旷天低,人烟稀少。
这年的夏天,法名白光、主峰两位高僧来到翠微峰。这两个浙江口音的高僧,原本准备前往云南建寺,却因长江风大浪急而滞留汉阳。两位高僧受当地居士盛邀,踏勘了这块靠山面水的“私家花园”。“这是一块风水宝地啊。”两位高僧感叹。在居士们一再挽留下,他们决定不再南下,而准备在这里建一座寺院。
起初,白光、主峰法师修建了“普同塔”(至今尚存),他们收拾汉阳附近冻饿倒毙的野殍,将其火化后,安放于塔内。此种善举,赢得了汉阳百姓一片赞誉,寺院香火也因此鼎盛起来。后来,他们陆续筹化善资建起了禅堂、大雄宝殿、斋堂、客堂、祖堂和方丈室。到1664年,“归元禅寺”初具规模,成为一方丛林。
从此,皂荚树天天俯看香客礼佛,静对飘渺香火,闻听日日不断的晨钟暮鼓。一天,寺院的钟鼓忽然不响了。
原来,归元禅寺前有一个菜市场,里面有很多屠夫。那时,没有钟表,屠夫不知道何时起床开始杀猪。自从归元禅寺建成之后,他们终于发现了一个天然“闹钟”——归元禅寺的晨钟。每当归元禅寺钟声响起之时,牲畜的惨叫声便不绝于耳。住持想:寺院乃普济众生之地,怎可让屠夫闻钟开杀呢?于是,他下了一道山令:归元禅寺从此罢敲晨钟暮鼓。
这份清静一直保持到1911年。武昌起义爆发后,大批军民“拥粮”而至,这里成了军民的“粮台”。随着大批清军沿京汉铁路步步紧逼,势单力孤的革命军节节败退。为使大批粮秣不落入清军之手,情急之下,革命军命令放火焚烧粮秣。大火中,已有200年历史的归元禅寺几乎全被烧毁,仅剩下罗汉堂、藏阁、鼓楼等少数建筑。
辛亥革命胜利后,归元禅寺得以重建。1938年,武汉又遭遇了抗战史上著名的“武汉大会战”,日军几番飞机轰炸,但炸弹都“飘”向了前面的大池塘,归元禅寺和皂荚树也因此躲过一劫。让皂荚树印象最深刻的是1954年,一个年轻僧人来到了归元禅寺。这个后来被称为昌明大师的年轻僧人,在此一呆就是50多年。
昌明大师担任住持期间,归元禅寺成为了武汉市最热门的旅游景点。今年春节期间,归元禅寺的日游客量最高达20万。其中,“数罗汉”更是成为归元禅寺最吸引游人的民俗活动。
巨大的客流量,给归元禅寺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。昌明大师多年来秉持的理念是:“归元禅寺的功德钱是十方供养的净资,一定要善待,要对得起施主。”因此,归元禅寺的功德钱主要用于寺院的维修和扩建。近几年,又新建了禅艺斋、财神殿、昌明纪念堂和一座18.8米高的双面观音铜像。而归元禅寺僧人生活一直保持清修的古老传统,至今仍居住在寺内老旧的寮房里,僧人数量也严格控制在30个左右。
归元禅寺现任方丈隆印法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:“我们一直按照国家旅游局颁发的4A级旅游景点标准进行建设,为武汉市打造山水园林城市配套。”如今,寺内建设还在有条不紊地进行,归元禅寺也正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国内外游客,成为武汉旅游“三菜一汤”中的一道主菜。
而这棵一直隐藏在归元寺翠微峰上的皂荚古树,随着扩建工程的推进,也将作为归元寺靓丽的景点与游客见面。
宝通禅寺:风景依旧在
3月的一个晴天,正准备去宝通禅寺采访时,一位路人问记者:“宝通禅寺在哪?”“在亚贸对面。”他恍然想起:“哦,那里有一排黄色围墙。”
记者来到了这座千年古寺时发现,这里的游人并不多,与对面熙熙攘攘的亚贸广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。可是,回溯到300多年前,这里是武昌诸佛刹之首。据载,当时的宝通禅寺香火旺盛,为天下少有。
大约900年前,这里并没有宝通禅寺,这座山也不叫洪山,而叫东山。当时,这里有一个寺叫“弥陀寺”,后随州大洪山的“灵峰寺”因战乱搬迁到此,扩建了弥陀寺,改名为“崇宁万寿禅寺”,并把东山改名为洪山。1356年,禅寺毁于反元的战火。明代太高祖朱元璋延请浙江龙门禅师住持崇宁万寿禅寺,再修庙宇,宝通禅寺成为少有的皇家寺庙之一。后张献忠起义军攻打武昌时,该寺又毁于战火,唯大殿及洪山宝塔幸存。
1938年,武汉保卫战,武汉沦陷后,禅寺又遭日本侵略军的践踏,全寺殿宇毁坏严重,满山森林砍伐殆尽。1983年,庙宇进行大规模的维修。如今,经历一千多年的古寺再次展现在人们眼前。
洪山宝塔在宝通禅寺近800年的毁存中,一直幸存至今,其间虽有修缮,但大体框架没变。该塔原名灵济塔,为纪念该寺开山祖师灵济慈忍大师而命名,后改名宝通塔,因坐落在洪山,俗称洪山宝塔。塔身为砖石砌成,仿木结构,八角七级,45.6米高。踏着旋转式的石级登上顶层,极目远眺,武汉美景,尽收眼底,人称“数峰天外塔上塔”。
据一位居士介绍,游览洪山宝塔的文人学士为宝塔每层都起了个雅号:一柱擎天、二仪高下、三山半落、四顾茫然、五云多处、六合清朗、七级浮屠。
卓刀泉寺:因泉得寺
3月20日,武昌卓刀泉的十字路口,车马水龙,热闹喧嚣。一座新立交桥正在这里动工,旁边一座酒楼也因此成了一堆瓦砾。千百年来,这些瓦砾覆盖过的地方,不知道有多少次存和毁。但这里有一井泉水却从来没有改变过,那就是“卓刀泉”。
据史料记载,这座历经1800年的古井为三国时期所立。相传当年关羽屯兵于此,遇到大旱,天气炎热士兵无水解渴,一时怨声四起。关羽闻知,甚是着急,拿起他200斤重的青龙刀奋力斫地,并大声叹道:“如此炎热,官兵怎可一日无水呢?”说着,又是连斫几刀。没想到,勇武无比的关羽几刀下去,竟有泉水潺潺流出,关羽大喜,捧一口泉水喝下,甘甜可口,便令三军畅饮,营中官兵欢呼雀跃,士气大振。后来,当地人在泉水涌出之地围了一口井,称着“卓刀泉”。
随着汉蜀的消亡,关羽的“忠义仁勇”被人们世代传诵。宋朝,朝廷为纪念关羽,在这里建了一个寺,名叫“御泉寺”。因“关公文化”在民间广为流传,寺内香火鼎盛,游人如织,一时间,御泉寺名扬中原。明朝时,御泉寺更是盛极一时,当时朱元璋之子楚昭王朱帧游览至此,仰关公之名,命人打井水畅饮。泉水入口,甘甜无比,令朱帧欣喜不已。于是,他令人为此泉筑井台,修石栏,建造井亭,并亲书“卓刀泉”三字,刻于石栏之上。记者在古卓刀泉寺看到,经多次兵火战乱后,寺内古时的亭台与护栏早已消失匿迹,唯有这口井保存完好,见证着1800年的沧桑岁月。记者看到,斑驳的井壁上,“卓刀泉”三个大字十分醒目。
古德寺:名寺也怕巷子深
几经打听,记者才在汉口161医院的北侧找到一条通往古德寺的巷子,周围浓郁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。沿着长长的巷子径直走下去,5分钟后,透过纵横交错的电线,一座与周围民居迥异的建筑出现在眼前。
这就是古德寺,它没有中国寺庙建筑中常见的飞檐雕栏,而几乎全是水泥与石块的组合体。虽少了传统寺庙的含蓄秀美,但隐隐竟有哥特风格,庄严、大气,而又神秘。
这座古寺的建立,要追溯到1887年,有位法号隆希的僧人来到了汉口石鼓墩,他决心在此结茅修行,广结善缘。在当地乡邻大力支持下,一座名叫“古德茅蓬”的小佛寺便出现在石鼓墩上。虽说是“茅蓬”,但是面积不小。据载,当时的“古德茅蓬”占地面积近3万平方米,里面包括花园、草地、紫竹林等大面积园林,建筑面积3600多平方米。
1911年,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爆发后,古德茅蓬附近刘家庙一带,成为了阳夏保卫战的最初战场。昌宏住持率领僧众,冒着枪林弹雨,对起义军开展了战地救护。后来,黎元洪亲自给该寺题匾——“古德寺”。
现在古德寺已经没有当年的宏伟壮观,所剩只是当年的一小部分。经过重建后的寺庙主体,是一种与缅甸阿难陀寺类似,但有自己独特风格的寺庙。记者发现,站在殿前的地面上看塔,从东南西北任何一方都只能看到七座。殿顶九座塔的参差布局和优美的流线型塔身,以及内外墙面装饰的花卉、狮头、象头和大鹏金翅鸟等建筑细部,都充分再现了曾风靡南印度和东南亚各地的帕那瓦建筑风格。
“首义文化”资源和“建筑文化”是古德寺的两大特色,但由于地理位置,古德寺并不热闹,香客寥寥——“要是赶上初一十五,或者放生节的时候,人是非常多的!”看门的婆婆笑着说。
文图/见习记者程翔 夏盛 通讯员朱新繁 余红升
标签:
币安app官网下载 虚拟手机号码 欧亿 欧交易所 笔趣阁App下载 手机app软件下载 币安app官网下载 币安app官网下载 币安app官网下载 币安app官网下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