东湖自形成以来有人类活动并留下遗迹、传说的可追溯到春秋时期。《史记·楚世家》载“熊渠生子三人。当周夷王之时,王室微,诸侯或不朝,相伐。渠甚得江汉间民和,乃兴兵伐庸、杨粤,至于鄂,熊渠曰:‘我蛮夷也,不与中国之号谥。’乃立其长子康为句(禀)王,中子红为鄂王,少子执疵为越章王,皆在江上楚蛮之地。”鄂,据《九州记》载在今武昌,《括地志》也说“武昌县,鄂王旧都。今鄂王神即熊渠子之神地。“在今岭内有饮马池,相传为鄂王筑池饮马之所。九女墩后有楚王墓,传为鄂王死后的墓葬。
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在历经“三年不鸣,一鸣惊人。三人不蜚,蜚将冲天”的观察思考后,重贤臣,远小人,使楚国日益强盛。在东湖磨山东有鼓架山与清河桥,传说为楚庄王击鼓督战的地方。据《东周列国志》载:楚庄王巡猎途中,令尹斗越椒在宫庭发起政变,追杀楚庄王至此,两军隔桥对望。楚军有神箭手养由基隔桥与斗越椒比箭,一箭射死斗越椒,庄王在山由击鼓督战,平息了叛乱,从此,鼓架山因此而得名。屈原作为战国时期的爱国主义诗人和杰出的政治家,足迹曾到过东湖。《楚辞》中有此记载。《九章·涉江》中有“……。鄂渚而反顾兮,矣秋冬之绪风。“《九章·哀郢》中有“登大坟以远望兮,聊以舒吾忧心。”句中的鄂渚就在今天的
黄鹤楼附近,“大坟”即现在的龟山。
三国是群雄纷争,战乱不断的时期。武汉在军事上有“襟三江而带五湖,控蛮荆而引瓯”的战略地位,为军家必争之地。著名的赤壁之战就发生在武汉周边蒲圻。魏、蜀、吴三军在东湖都留下了遗迹与传说。据《湖北通志》载:“刘备郊天台在磨儿山。”磨儿山即今磨山,刘备郊天台在磨山第山峰,相传赤壁之战时,刘备为祈求上苍保佑、在磨山设坛祭天,郊即祭的意思。珞珈山有曹操庙,相传曹曾寄宿此处。白马洲有鲁肃的马冢,传说鲁肃以吴国赞军校的官职助周瑜破曹后,骑白马转回夏口,马陷泥中而死,葬马于此洲。伏虎山东麓有卓刀泉,相传关羽接应刘备一地,从长坂坡来夏口,屯兵于伏虎山,一日军中无水,关羽卓万于地,水即涌出成泉。
至隋唐,东湖优美的自然环境吸引不少文人墨客聚会于此,并留有摩岩遗迹。唐代贞观年间在洪山建有弥陀寺和正心书院,相传系鄂国公慰迟敬得的读书处。山上有东岩石刻诗:“几处稻梁喧鸟雀,数声钟声起渔樵”。山的西南麓有唐代著名文人李北海的故居,诗人李白亦曾居此作诗吊念李北海,并在水果湖留有放鹰台遗迹。
宋代庆元元年(公元1195年)荆南参军赵淳在洪山建有东岩阁,作《东岩阁记》刻于石上,依据山上奇岩怪石的形态,分别命以:云根、云肩、飞雪、栖霞、半霄、清啸、爽垲、翠屏、堆云、狮子峰等名,用各种书体刻于石上。南宁著名抗金英雄岳飞三次北伐均从武汉起兵,在东湖的洪山曾有岳飞读书处,山上有古松,相传为岳飞驻军武昌时亲手所植。南宁理宗端平年间(公元1234—1236年),荆湖制置使孟珙和都统张顺秦请宁理宗赵昀,将
随州大洪山的幽济禅寺迁至武昌东山(即今洪山)弥陀寺,赐名“崇宁万寿禅寺”。历经几朝的建设,东湖的洪山成为市人踏青的最佳去处。
元代在洪山建有灵济塔,因在洪山,俗称洪山宝塔。《宣通寺塔碑记》载“灵济塔即宝通塔,始作于元统二年(公元1234年),迄工于元至正初年(公元1341年)。
明太祖朱元璋在建立明王朝后,封其第六子为楚王,相传明楚潘曾在东湖喻家湖南种芦取笛簧,月明夜静,笛声悠扬。东湖吹笛景区、吹笛山由此而得名。
清同治十二年(公元1873年)复修灵济塔,翌年告成。在东湖西北岸传说太平国九位女兵,为抗击清军而壮烈牺牲。其合葬墓称“九女墩”。
民国以来.随着私家园林的崛起,东湖之滨相继建设了一些别墅山庄,最早多集中在东湖西北岸和珞珈山一带。民国初年,有石星川在洪山营造的“官园”,夏斗寅在珞珈山营造的“夏家花园”(亦称养虎山庄)。
1930年,民族资本家周苍柏在东湖创设海光农圃,建游泳池,游船码头、动物园等,为广大市民提供正当的娱乐场所。
1931年,湖北省主席夏斗寅在蒋介石40寿辰时,于东湖湖心岛上修建中正亭(今湖光阁)。
1932年,民族工商业者曹琴萱在珞珈山南麓兴建“种因别墅”(今珞珈山宾馆)。
1935年,湖北省政府成立以李范一为主任委员会东湖建设委员会,集思广益,计划建设东湖。
东湖有良好的自然条件,沿湖又有不少的名胜古迹,可是在解放前,这美好的湖山,却被剥削阶级霸占着,美好的湖山受蹂躏,名胜古迹受冷落,东湖一片荒野死寂。那时,在东湖的西北岸,有一个所谓“海光农圃”,名为“农圃”,实际上只有三、四十名农工,种了点水稻、梨树,开了一间粉坊。广阔的湖面水域被渔霸霸占着。帝国主义为了进行文化侵略,在东湖的西北岸办了一个教会医院,强占了一大片土地。国破山河碎。那时的东湖,除了所谓的“湖光阁”、医院外,没有任何其他的建筑,没有任何风景点。道路崎岖难行,非常荒凉孤野。那时,东湖沿湖的劳动人民仅有的只是极少数的破船和茅草棚,有的连茅草棚也没有,一年四季栖身破舟,生活十分贫苦。群众说,那时的东湖是“兔子不拉屎”的地方,更没有游人到此。
“萧瑟秋风今又是,换了人间。”一九四九年,武汉解放了,东湖也随之回到了人民的手里。党在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同时,也十分关怀人民的文化生活和娱乐休息。1950年,当时的中南军政委员会作出决定,将东湖周围三至五里地区辟为风景区,并成立了东湖风景区建设委员会,开始兴建东湖风景区。
党和国家领导人十分关怀东湖风景区的建设。1949年5月,武汉解放。9月24日,根据周苍柏先生要求,报请周恩来总理批准,将海光农圃作为民族资本经济接收。复经中南军政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决定,将“海光农圃”更名“东湖公园”。1950年12月2日、中南军政委员会以八十八号通令将“东湖公园”改称“东湖风景区”、成立以陶铸为主任委员,张执一、郑绍文、周苍柏为副主任委员的东湖建设委员会,负责东湖风景区的规划建设。1963年,武汉市人民委员会对东湖风景区的建设和管理作了新的决定,并成立以刘惠农为主任委员,夏世厚、魏迁槐为副主任委员会东湖建设委员会。毛泽东同志和刘少奇、周恩来同志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经多次到东湖视察、休息,朱德同志在视察东湖后还专门为东湖题了词。叶剑英、董必武、宋庆龄、郭沫若、何香凝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也都为东湖题词、题诗、题字。1982年11月8日,国务院以国发[1982]136号文将东湖风景区审定为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。根据武汉市总体规划,对东湖风景区的范围重新划定。1985年4月13日,为了加强东湖风景区的规划、管理、建设,经武汉市委、市政府研究决定,将东湖风景区管理处升格为东湖风景区管理局。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怀和鼓舞下,在地方各级党组织的领导下,经过近三十年的努力,现在的东湖已初具规模,成为武汉市一个最大的游览区。
东湖作为风景区从1950年正式动工兴建,到一九五八年,短短的七、八年间,就修建了七十多处别致多姿的亭、台、楼、阁和风景点的各种设施。环绕东湖风景区的各种建筑群的设计建造.都尽量和东湖的景色相协调。长天楼、行吟阁、濒湖画廊、屈原纪念馆、水云乡等建筑物,均具有民族风格、地方特色和社会主义的时代精神。这些建筑形式与隔岸的武汉大学的建筑风貌浑然一体,大大丰富了东湖的景物内容,增添了东湖的风景色彩。随着各种建筑物的兴建,各个风景点也逐步形成。
为了点缀东湖的湖光山色,增添游览内容,在风景区内还塑造了不少生动活泼,形态逼真的大象、鹿等动物形象,这是小朋友和青年人喜爱的游览项目。他们或骑上爬下,相逐嬉戏,或依傍其间,拍照留念。
为了配合风景区的开放,近三十年来,修建主要干道四万多米(包括沿湖沥青、水泥路一万六千米左右,不包括公园内的道路),环湖修建驳岸和护坡三万多米,大大方便了游人的游览和观赏。
在党和毛泽东同志关于“园林结合生产”的方针指引下,经过近三十个冬春的奋战,在东湖风景区内种植了法桐、樟树、池杉、水杉、雪松等各种树木,栽培了金柑、蜜桔等果树,兴建了苗圃、花圃,现在的东湖已是四季常青,四季花香。
可以这样说,解放前的东湖是一张白纸,解放后,在这张白纸上,我们画出了最新最美的画图,真是“红雨随心翻作浪,青山着意化为桥。”现在,东湖已以她的秀丽多姿呈现在游人面前,供游人游览观赏。